最新數據顯示,當前全國電動自行車市場保有量達4億輛。保有量快速增長的同時,由電動自行車進樓入戶、違規充電引發的火災事故也呈增長態勢。
近日,為期一個月的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行動在全國范圍內拉開大幕。我省工信、市場監管、公安、住建等部門近期成立省、市、區、鎮街四級檢查組,針對違規停放充電與非法改裝等問題開展了多輪聯合檢查。小區是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這一場場覆蓋全省城鄉社區的集中排查行動,查出怎樣的效果?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如何探尋電動車隱患治理的更優解?
集中夜查,
奔著解決突出問題去
穿過狹窄的單元過道,幾十輛電動車堆放在一起,在徐州某商住小區檢查時看到的這一幕,讓睢寧縣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赫永恒眉頭緊蹙,“一旦發生火災極易擴大火勢,整個樓梯間將迅速充滿濃煙,阻礙逃生。”一一檢查后,他和同事們將此次檢查的情況立即反饋給物業,并提出整改意見。
據國家消防救援局統計,2023年全國共接報電動自行車火災2.1萬起,同比上升17.4%。一項調查顯示,八成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是在充電時發生的,其中超過一半發生在夜間充電過程中,而九成電動自行車起火致人傷亡案例則發生在門廳、過道及樓梯間。
一場場夜查,奔著解決突出問題去。記者注意到,省消防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省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工作專班在聯合發布的公告中,明確要求重點檢查高層民用建筑公共門廳、疏散通道、樓梯間、安全出口等處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充電,以及違規“進樓入戶”“飛線充電”等行為。
5月29日晚,揚州市組織258個檢查小組1062人,檢查多個居民住宅小區、自建房、沿街門店,累計清理違規停放充電的電動自行車2892輛。“一些小區停車棚內設有快遞堆放處,甚至存放蜂窩煤。”揚州市消防救援支隊邗江區大隊副大隊長高程說,從檢查情況看,不少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行為與進駐場所自身安全條件不足,形成了風險疊加,容易引發火災,這種問題必須持續重點關注、推動整改。
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隊宣傳員梅亮說,電動自行車的消防安全一直是他們關注的重點,聯合多部門進行檢查巡查和宣傳教育已經成為常態化工作,但檢查和處罰不是重點,關鍵是要通過具體事故案例講清火災風險和事故危害、法律責任和賠償責任,讓居民不斷增強安全意識,自覺安全使用電動自行車。
停車難交織充電難,
居民物業各有苦衷
盡管各地三令五申禁止在小區架空層停車,但記者近日在南京市江寧區某小區采訪時,仍看到這樣一幕:幾輪降雨過后,原本被移到空曠地帶停放的電動車,又擠回架空層內,占據了較大面積的進出通道。“只要有人帶了頭壞了規矩,就難管了。”小區居民鄭剛搖頭說。不遠處的立柱上,就張貼著“禁止在架空層停放電動自行車”的告示。
“電動車管理是個頑固性問題,反彈比較嚴重。”采訪中,多名人士向記者表示,“可能當晚查過搬離了,隔天又停到樓里面去了。”
為什么架空層停車屢禁不止?“誰不想停在露天規劃的停車位,那是最安全的,還不是因為車位不夠嘛!”鄭剛向記者吐槽。記者在該小區走了一圈發現,由于前期規劃問題,小區僅在北門靠圍墻處和綠地花園旁各設置一個帶有頂棚的電動車充電處。其中,靠近北門的電動車充電處提供10個充電口,但停放的電動車卻遠超這個數量,還有不少自行車穿插其中。鄭剛說,這些年,也有不少業主提出希望物業增加電動車車棚,但因為用地規劃、資金等問題,一直遲遲沒能解決。
為什么不能再多開辟些停放和充電區域呢?在物業基金充足的情況下,業主可以通過業委會向物業提出合理的公共設施安裝要求。“居民意見大,可我們也有難處。”揚州名城運河佳園物業工作人員凌燕說,名城運河佳園小區容積率高、租戶較多、人員龐雜,充電位長期供不應求。但是裝充電樁受制于空間、電力容量等諸多因素。此外,還有業主因擔憂充電樁有輻射或噪聲,百般阻撓。“三輪電動車更讓人頭疼。”凌燕說,一些車主不愿意為“老頭樂”“三蹦子”購買車位,甚至停在消防通道上。即使劃定車位,有的車主要求必須停陰涼處,有的要離家近,眾口難調。
如果有足夠的充電設備和停車位,這些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嗎?一些地方電動車充電樁收費存在價格貴、不透明等現象,也導致部分居民不愿使用公共充電設施。有居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若自愿選擇執行峰谷電價,在低谷時段在家充電,充一度電僅需0.3583元;若選擇在小區公共充電樁充電,除了需要繳納充電電費外,還需額外收取每小時1—2元的充電服務費。
疏堵結合,
盼望多些巧辦法
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對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工作進行專門部署,強調要注重系統治理、疏堵結合,強化標準引領和監管執法,完善配套服務和支持政策,在加強安全監管同時更好滿足群眾生活需求。
“電動車安全隱患的整治,交織著各個群體間不同的利益訴求,從實踐中看‘一刀切’的整治措施并不合適。”省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所所長高岳毅說,長期以來,一些居民抱有僥幸心理,一心圖方便。物業管理公司缺乏足夠的資源或動力來嚴格實施相關規則,又面臨人力財力的限制。“治理電動自行車違規充電等行為,要堵更要疏,需要‘一點一策’科學規劃,多用些巧辦法。”高岳毅說。
近年來,多起電動車火災事故原因指向電池、充電、非法改裝和產品質量問題。這意味著,電動車治理并不僅在于車輛本身,其安全隱患還涉及電池質量、使用者習慣、消防設施缺失、違規停放和充電行為等方方面面。防患于未“燃”,一些小區也在積極探索更為系統管用的辦法。
身為老小區的無錫市濱湖區河埒街道溪南新村,聯合無錫市城建發展集團零碳新能源公司,根據小區自身資源條件量身定制方案,通過“智能物聯網+空間微改造”,實現車庫“技防+人防+保險”三重保障。現在,小區不少居民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把車騎到智慧車庫前,經過人臉識別這一關,才可以進入這個設有170個停車位及充電位的智能空間。一位一卡,停到別人的車位上,就沒法充電。在這間智慧車庫外,還安裝汽車充電樁、換電柜及多臺非機動車智能充電樁,可滿足小區九成以上各類新能源車輛的安全充電需求。
不少小區安裝了可以實時監測充電場景內所有電源的電壓、電流、功率、溫度等參數的智能設備,任何電器線路出現任何問題,系統都會立即報警并進行研判,并將信息同步傳輸到管理員手機和管理公司大數據平臺,確保問題及時得到解決。
“也要認識到,一些技術手段如智能阻車系統、入戶充電識別系統可能在一些小區難以普及,或是已有系統可能因維護不當而失效。”高岳毅說,作為全鏈條整治的關鍵環節,居民參與也不能缺位。可以建立相應平臺或激勵機制,最大程度發動居民參與治理行動。
這場電動自行車的全鏈條整治將持續到明年年底,有望用將近兩年時間,建立起規范有序的電動自行車安全管理機制,靠標準管源頭、靠制度管使用、靠機制管長效。同時推動提示大家養成安全使用電動自行車的良好行為習慣,真正形成長效管用的全鏈條安全管理機制。后續如何推進?記者將繼續跟蹤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