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24-06-13 05:57:00 作者:李紅梅 王 浩 劉溫馨 郁靜嫻 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日,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大范圍高溫天氣,華北、黃淮、江淮等地部分地區降水偏少。針對高溫天氣及旱情,多部門積極展開應對,做好各項保障工作,落實落細各項抗旱措施。
近日,北方地區高溫天氣持續。6月12日,中央氣象臺第三天發布高溫橙色預警,河北、河南、山西當日均發布了高溫紅色預警。為應對旱情,多部門啟動應急響應,發揮氣象、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職能,做好預報預警、水量調度、農業技術指導等工作,力求最大程度減輕干旱影響和損失。
高溫天氣發展的同時,部分地區可能出現分散性雷陣雨
氣象監測顯示,12日白天,華北、黃淮等地出現高溫,河北東北部和中南部、北京、天津、山西中南部、陜西、河南、山東中西部、湖北中北部、安徽中北部、江蘇西北部、內蒙古西部、甘肅東部、寧夏北部及新疆吐魯番等地部分地區出現35—39攝氏度高溫天氣,河北中南部、山東西北部、河南中北部局地氣溫達到40—42.2攝氏度。
本輪高溫天氣預計將持續至15日。中央氣象臺預計,13日至15日,華北大部、黃淮、陜西中北部、山西中南部、蘇皖北部、湖北北部以及內蒙古西部和東南部、新疆南疆盆地等地有高溫天氣。
根據中央氣象臺此前預報,15日至16日,上述地區高溫范圍和強度將有所減小,但河南等地高溫仍將持續;17日至6月下旬前期,華北、黃淮等地高溫天氣將再度發展。
在高溫天氣發展的同時,華北、東北午后還會出現分散性雷陣雨,局地有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12日18時,中央氣象臺發布強對流天氣黃色預警。
中央氣象臺預計,12日夜間至15日,內蒙古中東部、華北、黃淮、東北地區等地有對流性降水天氣,其中,內蒙古東部、東北地區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上述部分地區有雷暴大風、冰雹及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
多部門啟動應急響應,工作組赴山東、河南協助指導抗旱
針對持續高溫,氣象部門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提前發布預報預警及提示建議,全力保障夏收夏種、能源供應,指導公眾做好健康防護。
國家氣象中心開展遞進式服務,于6月6日提前預報華北、黃淮等地將出現持續高溫天氣,并發布高溫預警;加強聯動,聯合華北黃淮等地氣象臺開展天氣會商,發布農業氣象周報等產品,為農業生產提供影響分析及應對建議。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發布高溫中暑氣象預報,面向公眾持續開展高溫中暑氣象等級預報服務;發布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氣象服務周報,提醒能源管理部門提前做好電力調度、供電應急準備工作,同時注意戶外作業人員防暑降溫。此外,提醒山東、山西、河南等地電網部門加強對林區輸電線路和設備的監控和巡查,做好防火應急預案。
5月以來,華北、黃淮、江淮等地部分地區降水偏少,加之近期高溫天氣,一些地區出現待播耕地缺墑和已播作物受旱情況。
6月12日12時,國家防總針對山東、河南兩省啟動抗旱四級應急響應,并派出兩個工作組分赴兩省協助指導抗旱工作。
國家防總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組織氣象、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聯合會商,視頻調度河北、山西、安徽、山東、河南、陜西等重點省份,研判重點地區旱情發展態勢,部署抗旱減災工作。會商強調,當前正值“三夏”關鍵時期,各地要嚴格落實抗旱責任制,確保城鄉供水安全和糧食生產安全;加強旱情監測和分析研判,制定完善抗旱預案方案,落實抗旱保供水各項措施;發揮氣象、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職能,做好預報預警、水量調度、農業技術指導等工作,最大程度減輕干旱影響和損失;及時準確發布當前旱情及工作開展情況,做好旱情災情信息報送;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嚴防因短時強降雨、旱澇急轉造成嚴重災害損失。
水利部于6月12日發布干旱藍色預警,并針對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陜西和甘肅8省份啟動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支持指導相關地區全力保障夏種灌溉用水。水利部科學精準調度大江大河大湖水量和大庫大閘等流域骨干水工程,加強黃河干流抗旱水量調度,充分發揮引黃等引調水工程作用,有序放水、引水、提水,因地制宜采取應急調水、打井取水等措施,為抗旱提供水源保障。水利部門動態摸排,力求準確掌握農村地區群眾因旱飲水困難情況和旱情對規模化養殖產業用水影響,落實供水保障方案;加強灌區運行調度,發揮大中型灌區抗旱主力作用,精細調度水庫、泵站、水閘等水工程,努力擴大抗旱澆灌面積。
目前,河南、安徽兩省水利廳和山東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啟動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水利部將繼續密切關注雨情、水情、農情、旱情,滾動預測預報,做好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抗旱調度,視情適時派出工作組,支持指導旱區水利部門落實落細各項抗旱措施,為夏種提供水源保障。
當前,黃淮海地區正值夏播高峰期。針對近期持續高溫干旱對農業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農業農村部在前期發布預警信息的基礎上,于6月11日對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陜西等省份啟動農業重大自然災害四級應急響應。應急響應要求相關省份加強旱情調度,及時反映旱情和抗旱保播工作進展情況,組派專家組和農技人員指導落實造墑播種、播后澆“蒙頭水”、坐水種等抗旱措施,確保夏播順利開展。
專家提示公眾盡量避免在氣溫最高時段戶外活動
根據我國氣象行業標準,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攝氏度時的天氣可被稱作高溫天氣。如果連續出現3天以上的高溫天氣過程,則稱之為“高溫熱浪”或“高溫酷暑”。
針對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氣象部門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9日,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發布今年第一期高溫中暑氣象預報。天津市氣象臺與市健康氣象交叉創新中心聯合發布腦卒中氣象風險橙色預警。河北省氣象局發布中暑氣象風險等級預報。
“高溫會引發中暑、脫水、心血管疾病等。其中,老年人、嬰幼兒、兒童、孕婦及慢性病患者中暑的風險相對較高。同時應注意,在高溫天氣中進行重體力勞動或劇烈的體育運動,即使是健康的年輕人也有可能發生高溫中暑。”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公眾服務首席研究員柳艷香說。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專家提示,高溫天氣期間,公眾需注意盡量避免在午后氣溫最高的時段進行戶外活動,外出時應注意及時補充水分,防止中暑和熱射病的發生。在高溫天氣期間,應盡量減少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長時間、高強度體力活動或戶外運動;若出現中暑先兆癥狀,應立即到陰涼處休息,適量喝水降溫,癥狀嚴重時要即刻就醫。